只做水果”的许鲜开卖蔬菜
生鲜作为刚需产品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促使生鲜市场成为电商竞相争夺的蓝海,但折损率高、物流成本高等原因促使生鲜电商不断寻找突破口。5月31日,北京商报记者从生鲜电商许鲜的公众号发现,号称“只做卖水果这一件事”的许鲜开始售卖蔬菜,并增加了生活用品、多肉植物、轻食、饮品等产品。此外,许鲜的提货点也开始扩大范围,社区提货点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学校提货点。在业内人士看来,以白领与学生为主要客群的许鲜填充蔬菜品类后,将面临因客群不同重新拓展市场的难度。
客群出现差异
原本专注于“卖水果”一件事情的许鲜正在尝试拓展更多的品类。5月30日,许鲜的公众号推出一条微信,微信内容显示,许鲜开始售卖豆角、白菜、胡萝卜、金针菇、玉米等大众蔬菜。同时,北京商报记者从5月31日许鲜的PC端、App端、微信商城中发现,上述平台均已添加蔬菜品类,且标出“新品”标识。记者从许鲜微信商场的客服人员处得到证实,许鲜的确在最近上新了蔬菜品类,开始一起售卖大众所需的蔬菜和水果。但截至记者截稿,并没有获得许鲜官方工作人员的回复。
除了蔬菜,生活用品、多肉植物、轻食、饮品也已经出现在许鲜商城中。一位从事生鲜电商的业内人士称,许鲜除扩充的蔬菜品类外,多数扩充的品类还是依托原有的消费群体,可以满足统一目标群体对产品丰富度的需求,但该业内人士也指出,扩充品类也意味着原有的水果品类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支撑供应链的运转,无法解决供需两端不饱和等问题。
从上新的蔬菜可以看出,许鲜对蔬菜的定位明显低于水果,蔬菜均是一些青椒、玉米、菜花等大众蔬菜,且没有标注品牌,产地均是国产。许鲜售卖的水果定位则明显更加“高端”,为瞄准商圈上班的白领人群,多数以进口水果为主。一位曾经就职于许鲜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许鲜开始售卖蔬菜,无论是增加产品线还是意在转型,都属于战略调整,蔬菜品类属于高频的消费场景入口,消费频次和需求量均要高于水果,所带来盈利机会将更多,但该负责人也直言,蔬菜的毛利低,折损率远远高于水果,能否真正带来盈利还是疑点。
自取点扩充到社区
伴随品类扩张,许鲜的提货点也开始扩大范围,商圈与社区的提货点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学校提货点。许鲜在上线时在线下主要推行实体自提门店模式,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学校建立了水果自提点,有专员或者合作人员进行整体的水果运作。
但从许鲜PC端显示的自取点数量来看,许鲜自取门店与校园内的自取点数量已经远远少于许鲜与第三方合作的自取点数量,且这些自取点已经以社区业态为主。一位许鲜的常客对记者称,去年8月,位于石景山区银河南街的许鲜自提门店关店,门店的LOGO也已经被撤掉,关店前自己经常去许鲜购买水果,关店后就基本不再光顾。
以许鲜在北京市朝阳区的自取点数量为例,校园自取点一共8个,新店有4家,装修中有1家;商圈提取点有95家,新店有38家,装修中有18家。记者从多家自取点的服务人员处了解到,门店多以服务社区居民为主,少数是下班顺路回家的上班族。标有“新店”标识的惠忠北里(家政维修)自取点的店主对记者称,门店不算新店,已经与许鲜合作一年多,平时客单量维持在10单左右。
同时,记者从上述自取点发现,与许鲜合作的门店有很多都是国安社区,而国安社区所服务的人群多以社区居民为主。多家国安社区的店员表示,从今年5月左右开始与许鲜合作,仅是许鲜的提货点,许鲜并不为国安社区提供日常销售的水果和蔬菜,订单量一般不超过10单。
优势难为继
从写字楼和学校转向社区,曾供职于许鲜的员工对记者表示,自营的自取点运营和人力成本较高,而与第三方门店合作可以节省租金和人力成本,也可以为一些夫妻店增加收入,最终的目的是降低成本。但是,该员工也表示,与第三方门店合作将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品质大打折扣。同时,水果的市场并没有饱和,销售蔬菜将加大许鲜的运营压力。
虽然很多生鲜电商都在尝试扩充品类,但多数生鲜电商并不像许鲜一样有精确的客群,所以在扩充蔬菜等品类时,会有一定的消费者购买。该员工指出,对于北京市场,销售蔬菜所面向C端的客群并没有形成,许鲜在销售水果时精准人群是白领和学生,这部分人群并没有随时购买蔬菜的需求,消费场景明显不同,因此,水果与蔬菜的客群并不是高度重合的群体,这将为许鲜开拓新的市场带来困难。如果售卖的是非净菜品类,许鲜还要付出更多的加工、打包等高昂的人工费用,而该类产品除具有方便性,并不比传统菜市场销售蔬菜更有优势。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研究员曹磊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虽然蔬菜和水果不分家,但客群仍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平台在前期瞄准白领人群和学生,这类群体很少做饭,对蔬菜的需求量远远低于对水果的需求,即使是半加工蔬菜,也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曹磊进一步解释称,一方面是消费者习惯不同,另一方是用户对平台已经形成固定印象。